“二粒三构”理论中的原子核结构与性质

“二粒三构”理论中的原子核结构及性质

宇宙研究网   吴东敏

人类为了获得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盼望稳定可靠的“可控核聚变装置”早日取得成功。世界科学家经过60余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和欧美中俄日韩印等7方共同启动的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似乎给人们的期望带来了曙光。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除了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托卡马克装置以外,还有超强激光束加热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稳定可靠可行的“可控核聚变热电装置”离我们看起来很近却还很遥远。为了拓展思路,我们必须对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作全面清晰的了解。2011年,我写有小书《宇宙的真谛》,在“二粒三构”理论中描述了原子核的结构与性质,希望对世界科学界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长期的科学实验表明,所有元素及其同位素均由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

一,     质子内部由电子与反电子(正电子)相间排列成正六面体(正方体)。正六面体的8个顶点均为正电子,12条棱由6个正电子和5个电子相间排列而成。正六面体内部正电子与电子的总数为11×11×11=1331个,其中正电子数666个,电子数665个。质子整体携带一个正电子电量。

二,     质子的外层吸附了大量的中微子和部分正微子与负微子。中微子,正微子,负微子在二粒三构理论中称为电磁以太物质。电子与正电子的质量相当,在实验探测中,质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00倍,所以质子表层电磁以太的总质量与电子质量相比:1800-1331=469(倍)。故此,质子表面有一层较厚的电磁以太保护圈。

三,     中子内部也由电子与反电子(正电子)相间排列成正六面体。正六面体的8个顶点中,4个相对顶点为电子,另外4个相对顶点为正电子,12条棱均由6个电子和6个正电子相间排列构成。正六面体内部电子和正电子总数为12×12×12=1728个,其中正电子数864个,电子数也是864个。

四,     中子的外层吸附了少量的中微子及正微子负微子。在实验探测中,中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01倍,所以,中子表层电磁以太总质量与电子质量相比:1801-1728=73(倍)。故此,中子表面有一层稀薄的电磁以太保护圈。

五,     质子与中子统称核子。我在2011年出版《宇宙的真谛》一书中,强调了核子的“保护圈”与“保护伞”两个概念。质子整体呈正电性,吸附的电磁以太物质较多,表层形成的保护圈较厚,所以质子在任何极端条件下(数亿度高温下)仍然十分稳定。在观测中,单独游离的中子,由于表层的保护圈很薄,十分不稳定,容易衰变,通常寿命只有15分钟。中子只有在质子旁边才能保持长期稳定,质子是中子的“保护伞”。原因是,携带正电荷的质子不但可以吸收携带负电的光子或负微子,而且可以排斥携带正电的正微子,使带电粒子不会伤害到中子。84号钋以上的重元素,中子数超过质子数过多,有些中子离质子较远,得不到质子电场的保护,容易衰变,所以重核具有放射性。中子衰变成电子和正电子,正电子很不稳定,很快衰变成正微子和中微子。重核的β衰变产物其中有电子流,正微子,中微子。

六,     核子的密度很大。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观测中,探测到金原子核的密度是980万吨/立方厘米。所以核子的密度应在1000万吨/立方厘米以上。核子的硬度极大,从原子结构图可以看出,核子内部及表面的硬度比金刚石的硬度大多少个数量级难以估计。

七,     核力的本质。核子表面的保护圈使核子表面电子与正电子之间的电场处于闭合状态。只有核子剧烈振动,温度达到500万度,中子表面的电磁以太保护层蒸发或温度达到1亿度至1亿5千万度,质子表明坚硬较厚的电磁以太保护层蒸发以后,核子表面电场才会开放,此时,质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发生热碰撞,可以发生核聚变。质子与质子由于都携带正电,发生相斥而不能聚合。核力的本质是库伦引力。

八,     典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是氢核,重氢核,超重氢核聚变成氦核的聚变反应。

H12+H13——He24+n01    2H12——He24    H11+H13——He24

将氢,重氢,超重氢混合气体加温到成为高温等离子体达到500万度以上,用脉冲放电,惯性压缩,超强激光点火使核子强烈碰撞,使中子表层的电磁以太挥发,部分中子解体,然后电子,正电子,核子发生碰撞,正电子与部分电子解体,释放核能,高温等离子体的温度进一步上升到1亿度以上,此时,重氢核表面的保护层已经蒸发,重氢核与超重氢核发生碰撞,中子与中子,中子与质子的表面库伦引力,把两个重氢核聚合成氦核。控制点火和核燃料浓度,使反应堆的温度不会过高又不致于反应堆熄火,达到可控核聚变的能量输出。

除了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以外,还有惯性约束强激光或高能粒子束点火核聚变装置,此外,科学家还要有更大的视野,更多的方法,更高的智慧,探求新的途径。

九,     核能的本质。在裂变链式反应中,中子轰击重核,把连接重核的几个中子打出来,使重核裂变成两个较轻的核。质子数不变,中子数会减少。在聚变反应后,质子数也不变,中子数也会减少。核反应的质量亏损主要是部分中子解体,中子内部电子和正电子解体变成光子和以太物质释放出能量,这是核能的本质。在“二粒三构”理论中,一个电子含有约100亿亿个携带负电的光粒子。电子解体后,光粒子之间巨大的库伦斥力,急剧的体积膨胀和光辐射具有很大的能量。正电子所含有的光粒子数较少,解体后释放光粒子和正微子,中微子等以太物质,能量稍小。

十,     传统的β衰变,核子释放电子流在实验中得到无数次证实。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拍摄宇宙射线穿过云室径迹时,发现正电子。这些实验观测都可以证明,电子与正电子是核子的组成部分。

2016年3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超强超短激光(拍瓦飞秒激光装置)成功产生反物质实验,利用超强激光与高压氩气靶相互作用,成功分离出电子流与反电子流(正电子流)。强有力地证明了核子内部由电子与正电子构成的事实。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物理学界逐步建立起来的高能粒子物理学夸克理论提出严峻挑战。

 

2017,01,16于上海